九龍江三角洲旅遊形式多樣化
「水鄉」、「果園」 等字眼幾乎成了九龍江三角洲的標誌,因得益於密佈的河流與肥沃的土壤,這裡擁有果實累累的果園。
長期以來,各地方發展生態旅遊為遊客帶來西南部風情的獨特體驗。然而,僅依賴水鄉與果園來發展旅遊的思維,顯然已不再適合現代旅遊的發展趨勢。各地方開始善於發掘並傳承傳統價值,融合多種旅遊類型,豐富旅遊產品和形式,使「九龍江之地」的旅遊真正展翅高飛。
2024年,九龍江三角洲旅遊創下佳績,遊客總量超過5,200萬人次,整個地區旅遊總收入超過62兆越盾。其中,芹苴市接待遊客約630萬人次,旅遊收入約6.22兆多越盾。除了具有水鄉特色的旅遊空間外,雄王廟、平水古屋等一些歷史文化遺址,以及寧橋步行街、美食夜市等休閒娛樂空間也吸引了大量遊客。
同塔省充分利用手工藝村的旅遊產品,例如:沙瀝花村、傳統手工藝和美食村等。安江省2024年接待了約900萬遊客,遊客主要前往一些著名景點:禁山旅遊區、孫德勝主席紀念區、杉山主處聖母廟、週峰鄉佔族村等。多位專家認為,如今的九龍江三角洲已不僅是「水鄉「、「果園」生態旅遊,旅遊產品日益多元。海洋島嶼,歷史文化遺跡,以及多樣化的傳統文化價值等資源正逐步有效發展。
儘管不再完全依賴“水鄉“、“果園”,九龍江三角洲在實現旅遊多樣化的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。雖有創新創意,但仍是小規模、自發的,缺乏長遠規劃。旅遊目的地與旅遊公司、旅行社的連結仍不緊密,難以開發豐富的旅遊路線、路線,仍有「遊一省,大概知道整個區域」的現象。旅遊開發多為自發行為,對社群媒體及主流平台的宣傳推廣力道有限。
對保護與發展傳統手工藝村的關注和投資較少,面臨失傳風險。旅遊業缺乏有效的地區協調機制和有效的旅遊價值鏈對接。旅遊項目投入仍然偏少,許多項目推進緩慢。除堅江省富國島外,九龍江三角洲尚缺乏區域影響力的大型遊樂與娛樂綜合體。
為使九龍江三角洲旅遊更加多樣化並增強吸引力,未來,各地應注重有選擇性地開發旅遊資源,豐富旅遊類型,發揮傳統文化價值,打造各地獨特亮點。同時,應積極動員資源,吸引投資發展旅遊。為旅遊企業開發、發展新的旅遊產品提供便利條件。積極、主動有效參與跨地區、跨產業旅遊對接工作,合作推動旅遊發展。
應建立明確的法律機制與區域協調與管理模式,推動九龍江三角洲旅遊高效率發展。不應僅依賴政府之間簽署缺乏法律約束力的合作協議,而應加強市場間的連動,實現企業與企業之間、旅遊從業人員與媒體之間的合作,共同推廣旅遊形象與品牌。 (完)